找到相关内容1739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大宋僧史略(2)

      论曰。周武轻弃我教。若锱铢尔。尝御正殿。量述三教。以儒居先。佛教居后。道教最上。由出于无名之前也。近见沈公着聱书云。唯闻二教。不闻释氏。此皆侮圣人一言为阿鼻之种也。故拓跋虎入冥。具见周武受对。并寄言隋天子。为我拔苦。文帝乃募天下出钱。营福以救荐之。且如佛无我。所遭伤毁而无报复。盖以将欲残害于彼。必先烧热于心。心为苦因。身婴恶报。自作自受。可不畏乎。昔坑孝绪着七录中。以佛教为外篇。一戒律。二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35157519.html
  • 庄春江著:《印度佛教思想史要略》(3)

    指在生死流转中,感得善报(爱),与恶报(非爱)的因缘,近似於一般所说的「业感缘起」,相当於《阿含经》所说的「十二支缘起」。然而,瑜伽学者所要讨论缘起内容的重点,并不是这一类,而是他们所成立的另一类:...

    庄春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03957909.html
  • 天台大师智顗的禅病对治理论

    名为报障。三种障道即为业障。何以知之?   由过去造恶,未来应受恶报,即以业持此恶!若行者于未受报中间而修善者,善与恶乖,业即扶恶而起,来障于善,故知即是业障。如是三障,障一切行人,禅定智慧,不得开发,...

    蓝吉富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14457982.html
  • 佛教对社会道德的重建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(1)

    宁愿自己造业下地狱也不愿他因此杀业承受无止境的恶报,以这样的发心,菩萨虽杀人而不犯戒,且功德无量,这和侠客那种嫉恶如仇的杀人是完全不同的。  问:蚊子、苍蝇是四害,学佛的人可不可杀害?  答:人们认为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65858312.html
  • 佛教对社会道德的重建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(2)

    十恶是佛法中判定善恶的标准,但这标准也不能适用于所有的情况。在菩萨戒里,特殊的情况下的杀生也可以是善行。比如,有坏人为非作歹,菩萨为了拯救他,使他免遭堕地狱的恶报,也为了使更多的人免遭他的迫害,出于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65958313.html
  • 邢台名僧传_侠义邢襄

    。于是文字之师。诬生为邪摈而遣之。生白众誓曰。若我所说不合经义。请于见身即见恶报。若实契佛心愿舍寿时据师子座。竟拂衣入吴之虎丘山。竖石为徒讲涅槃经。至阐提有佛性处曰。如我所说契佛心否。群石皆首肯之。其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01658509.html
  • 参悟佛教(1)

    不能以婆罗门种姓为最优胜。业报面前,人人平等,四种姓“名虽不同,体无贵贱”。业报不失,也不会因偶像崇拜和巫术咒语而有所改变,祭祀决不能去罪得福,婆罗门不享有不受恶报的特权。早期佛教主张自作业自受报;自己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33858733.html
  • 感悟方立天先生

    所谓三世,就是前世、今世、来世。凡已生已灭之法叫做前世,已生  未灭之法叫做今世,未生未起之法叫做来世。佛教讲因果报应。种善因必得善果,种恶因必  得恶果。善有善报、恶有恶报,不是不报,时辰未到。  ...

    吴 言 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83259063.html
  • 杰仁波切著:杰仁波切读圣经——用善意打开沟通的大门(2)

    说明因果,但是所有传统的中心思想,似乎都根植于因果法则,也就是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。这种根本的道德讯息,似乎普遍存在所有主要的心灵传统中。  顺带一提的是,在基督宗教与佛教经典的写作风格上,有某种令人惊讶...

    杰仁波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41259395.html
  • 字宙人生的本体论

    招致恶的果报。相反,贫贱的人,并不是因他行仁而致贫,而是由宿生恶报的使然;而他今生能够尊德性,行仁义,来生必得善的果报。否则,谁背弃恶,又谁肯行善呢?可惜世人没有觉察到这一点,故有“杀人放火金腰带,...

    文珠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70259544.html